2025年江蘇農商行秋季校園招聘面試熱點:鄉村自治
【熱點背景】
“到了鄉鎮政府不知該上哪個辦公室,不知該找哪個人。”有群眾反映,一些村莊離鄉鎮政府較遠,為蓋一個村章,要往返幾十公里。有時遇上鄉鎮管公章的人員不在辦公室,還要多跑幾次。
除了“村章鄉管”“村財鄉管”等“強代管”,上級的其他種種“強管理”都讓村干部和村民無所適從。西北地區某村的村民吐槽:“本來是不讓搞禽類養殖場,但上級政府抓得緊,一只雞都不讓養,現在我們村都聽不到雞叫聲。”
同時,上面對村里的一些制度規定讓村民很無奈。有村民表示,一事一議制度,百姓很想執行,但流程很煩瑣:“這材料那材料,一個小工程都要設計、招投標、做決算,費用基本都花在前期和后期上,村集體根本負擔不起。”“路該修的沒修,公廁該建的沒建……一事一議基本成了口號。”
【模擬題目】
一些基層干部認為,上級部門管束過多,容易給大家干事創業的積極性“潑冷水”,造成“一管就僵”。另一部分人則認為,對村級組織應當加強管理,建章立制,“放”則不利于村級組織有序運行。對此,你怎么看?
【參考答案】
基層干部認為管束太多,容易造成積極性不足的觀點和應當建章立制,加強管理的觀點都有其可取之處,關鍵是把握好管和放之間的度,只有把握好兩者之間的度,才能徹底盤活鄉村發展的活力。
一方面,對基層干部加強監管原本是為了讓村級組織運行更加規范,符合中央簡政放權的號召,但是大量工作在基層落實,各種事務、考核讓基層干部疲于應付,導致工作趨于簡單粗暴。如精準扶貧就出現了數字扶貧的困境,很多基層干部在扶貧中需要填寫無數個表格,導致精力分散,原本在扶貧上投入的精力不得不分散到填表工作中來,看似加強了監管,實際卻造成了工作落實不到位,影響鄉村自治力的提升。
另一方面,放權“松綁”的出發點則是給農村增加更多活力,但實際操作中,工作做得不實,造成效果有限,老百姓的獲得感缺失。尤其是一些村干部對于如何提升鄉村自治能力存在本領恐慌,很多村干部知識文化水平較低、鄉村管理經驗不足、在工作中學習能力跟不上,以致村干部的發展跟不上鄉村發展的需求,導致村務治理能力明顯滯后,甚至村干部一定程度上存在對上級部門的過度依賴。
破解鄉村自治難題的關鍵,應該是把握好放和管之間的關系,建立以村級組織為中心的管放結合,提升村級治理能力。具體來說:
一是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為鄉村自治提供保障。只有村黨支部領導班子的能力強了,提升村級治理水平才不是一句空話。可通過加大引入本土人才的力度,創造機會讓更多能人擁有施展抱負的空間。同時健全大學生村官的培養機制,讓更多大學生在農村的沃土發光發熱,并留下來走下去。
二是需要建立容錯糾錯機制,為鄉村自治提供動力。只有建立容錯糾錯機制,才能給真正能干事、愿干事的干部營造更加寬松的工作環境。黨的好干部的五條標準有一條是擔當精神,要讓黨員干部敢于擔當,就不能讓真正愿意干事的好干部蒙冤受屈,要給更多的機會進行試錯,試錯是為了更好的糾錯,找到適合農村發展的新路。
三是建立健全鄉村法治體系,為鄉村自治提供保證。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村民自治要有法律法規、村規民約等規章制度作保障,在村級組織去“行政化”方面發力,讓基層自治組織回歸群眾性和自治性。
文章來源:網絡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