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宇樹科技等本土科技企業的火爆出圈,給近年來持續升溫的人工智能再添一把火,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等也成為代表委員們關注熱點之一。特別是隨著人工智能向各領域滲透,AI正加快從“實驗室工具”向新型基礎設施轉變,引發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新議題。
2024年被認為是人工智能技術全面爆發的一年。這一年,全球大模型呈井噴式增長,越來越多人工智能上線應用。比如,新希望集團將AI應用于飼料配方優化、基因檢測和冷鏈物流等關鍵環節,有效提升了農業生產精準度;茶百道AI巡檢系統實時監控5000余家門店的茶飲品質,將品控響應速度提升了8倍;義烏小商戶們則利用AI技術實現供應鏈智能化升級與精準海外營銷,構建起成本更低的數字貿易新生態。不夸張地說,“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已從藍圖變成現實。
有專家打比方說,人工智能就如同基礎設施中的“新水電”,并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影響著我們的生產生活。確實,智能駕駛、智慧家居、算法推薦等已悄然走入尋常百姓家,人工智能在帶給我們巨大便利和發展機遇的同時,也衍生出許多新的不確定性,亟需通過夯實技術、制度和治理等基礎,將這些不確定性轉化為可持續發展的穩定性。
在技術領域,DeepSeek以算法優化彌補算力短板,用算法效率提升與開源策略,打破了傳統大模型依賴高算力、高投入的“貴族化”發展模式。未來,推動人工智能成為新型基礎設施,需要進一步強化技術創新,以低成本的技術普惠為更多場景應用提供驅動,用更多的產業融合激活應用價值。
在制度領域,數據作為人工智能發展的“燃料”,當前存在數量不足與質量不高的雙重難題。受限于數據安全擔憂、商業利益保護等因素,數據擁有方對于數據共享的意愿往往并不高,很多企業之間還筑有“數據圍墻”。數據“破壁”,公共數據須先行,要進一步完善數據要素價值實現機制,以制度創新打破“數據鐵籠”,真正讓數據“跑起來”。
在治理領域,由于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迅猛,現有法律制度體系不足以充分應對和銜接人工智能技術所引發的各類問題,存在較為明顯的滯后和空白。針對人工智能引發的社會、倫理、法律等問題,去年全國兩會就有代表委員提出有關加快人工智能法立法的建議,進一步強化對數據安全性合規性治理。目前來看,加快人工智能立法的迫切性在加強,但也要堅持包容審慎原則,把握好創新與監管之間的邊界。
從工具到基礎設施,人工智能發展不僅是單純的技術突破,其背后更多的是以開源生態激活創造力、以產業融合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注腳與探索。在這條新賽道上,我們完全有可能為全球貢獻數字時代基礎設施的“中國方案”。
原標題:當AI從工具變成基礎設施
文章來源:http://www.ce.cn/cysc/newmain/yc/jsxw/202503/05/t20250305_39309728.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