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云港東方農商銀行丨警惕!莫當幫兇,網絡詐騙新手段——“跑分”洗錢
湖北荊州一所職業學院的28名同班同學相約參與一起電詐團伙的“洗錢”違法行為涉案金額高達300余萬元,但其實單個學生獲利最多的也不過3000余元……他們為何參與“跑分”?又是如何操作的?等待他們的會是怎樣的懲罰?帶著這一系列的問題,我們一起往下看具體案件。
1
一名輟學生蠱惑多名在校同學參與“洗錢”
去年12月,五峰縣公安局刑偵大隊接到上級公安機關的一條“核查線索”:荊州一所職業學院的大二學生吉彬,五峰人。他名下的一張銀行卡,在特定時間內有大額流水進出,存在“跑分洗錢”的犯罪嫌疑。辦案民警在平臺摸排中發現,短時間內,吉彬的銀行卡上收到多筆不明來源的轉賬進出,總金額6萬余元,這與他的學生身份明顯不符。今年1月,民警將放假在家的吉彬傳喚到公安局。到案后,吉彬抱著僥幸心理,拒不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實。經過民警反復耐心勸導感化,他終于承認,受兩名同班同學的邀約,他將銀行卡提供給陌生人“跑分洗錢”,每次可以按流水的3%提成。根據吉彬的供述,民警很快鎖定并抓獲兩名當陽籍學生龔亮、肖旺。龔亮、肖旺二人供稱,他們是受同學胡發雄的委托,在學校里邀約同學提供銀行卡幫別人“跑分洗錢”,每完成一筆流水,可按4%提成。民警進一步調查發現,胡發雄是監利人,曾在這所職業學院中專部就讀,走上社會后一直與原來的同學有聯系。排查他的社會關系可發現,還有不少在校的大學生受他拉攏,參與了“跑分洗錢”。接下來,民警在監利市當地警方的協助下,勸導胡發雄投案自首,并以此為突破口,分赴武漢、荊門、恩施等地,抓獲了7名涉案嫌疑人,也多為同校學生。
2
單個學生獲利最多的也不過3000余元
據辦案民警介紹,這些涉案學生大多對法律的敬畏意識不夠,可能知道自己的行為涉嫌違法,卻被蠅頭小利所誘惑。加上從眾心理和不正確的金錢觀,導致集體式犯錯。這28名學生的全部涉案金額高達300余萬元,但其實單個學生獲利最多的也不過3000余元,相對他們即將付出的法律代價,實在是太沉重了。其中一名學生,父母離異,他幫忙“跑分洗錢”獲利1000多元,都用于平日吃喝消費了。母親前來辦理取保候審手續時,連退還非法所得的錢都拿不出來,母子當場流淚痛哭。這名學生悔恨,自己的無知行為讓家人傷了心。還有一名學生,案發前已經報名參軍,本來準備入伍服役了。卻因為這個案子,打亂了人生的計劃。……前期審查顯示,這些在校大學生的行為涉嫌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雖然沒有直接參與詐騙,但也觸犯了法律。目前,案件還在進一步深挖中。
等待他們的會是怎樣的懲罰?本著感化教育、治病救人的法律精神,專案組正在積極與學校和檢察機關提前溝通,充分考慮學生的平時表現和案件的特殊性,確保在維護法律威嚴的前提下,兼顧情與法的平衡,體現法律的人性關懷。
什么是“跑分”?
所謂“跑分”即是使用自己的銀行卡或微信、支付寶的收款碼,幫助電信網絡詐騙、賭博等違法犯罪團伙進行洗錢,隨后賺取傭金的不法行為。
如果你幫騙子“跑分”是否違法?答案是肯定的會構成“幫信罪”什么是“幫信罪”?
“幫信罪”即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是《刑法修正案(九)》新增設的罪名。簡單來說,就是在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犯罪(電信詐騙)還為其提供幫助。
反詐民警提醒
因“斷卡”行動被懲戒人員,5年內禁用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只能使用現金消費。同時,征信記錄、銀行貸款也受影響,名下所有的手機號碼、固話號碼等通信業務一律全部關停,未經公安機關許可不得恢復。
市民們必須警惕“跑分”陷阱,注意保護個人隱私信息。切勿因為眼前小利而出售、出借個人微信、支付寶賬戶信息或銀行卡,一旦被不法分子用于詐騙、網絡賭博或其他違法犯罪,將會受到法律的嚴懲。
|